性冷淡设计横行,是审美的沦丧还是设计的倒退?

说到“性冷淡”这个词,大部分人会想到那个叫MUJI的品牌,少部分人甚至会想到APPLE……这些品牌通过大面积使用低饱和度甚至灰色色调,甚至主动宣传“性冷淡”这种理念,让人对它们印象深刻。其实,导致这种感觉的不仅仅是配色,而是整个设计风格,即——Complexion Reduction,直译来说就是“去复杂化”。

unnamed file - design, sharing - 性冷淡设计横行,是审美的沦丧还是设计的倒退?

文章配图

复杂化是怎样一个概念呢,给出一个不仅准确但很容易理解的定义。复杂化的一极,可以叫做“丰富饱满”,而另一极,我们往往称为“极简”。

去复杂化在设计上普遍存在,尤其是在UI设计上。
TIPS:UI即用户界面(User Interface),也就是我们和操作系统互动的方式。一个软件,一个网页,甚至一个图标都是UI的一部分。

我们偶尔听到类似“这个界面设计的太简单了”这样的反馈,往往说的就是UI设计的风格。当然,不同的行业和类型,对UI复杂度的需求固然不同,我们仅从这个例子,来说说最近UI的发展。

按钮趋于减少,步骤趋于简化

这是UI设计的趋势之一。
交互设计师的工作,是将复杂的功能,分类整合,最终集中在仅仅几个按钮上。而在通常情况下,设计师往往致力于减少按钮的数量。

这是由于,经过对用户习惯的深入分析,可以总结出各类按钮的使用频率,以及逻辑上甚至情感上的先后关系,对按钮进行更系统的分类、隐藏和功能拓展,最终往往可以在产品使用不打折扣的情况下,使用更少的按钮,增加操作的便捷性。

另外,技术的进步也给按钮减少提供了优势。如手机IOS系统上的Siri或者Android系统上的Cortana两个语音助手软件,均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语音输入按钮,其他功能按钮则相对非常小。其实一健多能的设计,不论在UI上还是在工业上都普遍存在。

小编认为,类似的单按钮应用也许将在未来成为手机应用的主流形势。

主要功能突出,提示趋于明显

UI似乎在走回头路,越来越注重内容的表达,而不是华丽的形式。

我们熟悉的Windows系统,其初代即Windows 1.0即是完全功能化的,在走向Windows 7的过程中UI明显向美观转变,而之后一直到Windows 10,则又转向了简洁与功能。

许多著名软件,如Uber和Apple Music,老用户可以明显感到具有提示功能的,比如标题和注释文字,有了明显加大加粗,软件的主要功能被进一步强调。而这些改变,很多时候是根据用户反馈做出的——也就是说现在的UI设计的变化,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推动。

1024x785 - design, sharing - 性冷淡设计横行,是审美的沦丧还是设计的倒退?

文章配图

减少杂乱感,线条化图形化

似乎UI设计越来越倾向于“简化多余的装饰部分”。

如微软的毛玻璃效果,实际上是把杂乱的背景简化了,突出的是上方的文字和图示;而在出现这个效果之前,微软通常的做法是在文字和背景之间覆盖半透明图层,但这种做法使得背景的细节仍然存在,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。

另外,将文字转化为线性的图案也是一种常见做法。

如把“搜索”功能设计为一个“放大镜”是被普遍接受的做法,而这一替换使得“搜索”这两个字产生的浓稠的色块转化为了放大镜这个简单轻快的色块。在很多情况下,后者是更适用的。

现在的APP内,用图形来表示按钮功能的做法普遍存在。在很大的图标下,加上非常小的提示文字,可以更好地帮助新用户理解图标的意义,大大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,而对于老用户来说这样大小的文字又是可以在常规操作中忽略的,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。

我们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苛刻,能驻足停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。正是由于这样,我们才要求可以高速地吸收有用信息,而Complexion Reduction就是应此情此景产生的。

简化的设计早已遍及各个领域,各大商店的招牌、著名网站LOGO字体,很多都不再花枝招展,而是helvetica这样类似黑体的,规矩又明显的字体越来越受青睐。快速辨识、快速学习、快速记忆,已经成为对大多数设计的必然要求。

简化设计的流行,也导致了我们感觉很多APP看似来似乎很相似。在我们看来,这也不是坏事,这能让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,而非追求界面美观。不论何时,“功能”才是刚需,“体验”才是标准。

所以如果有人问我:
“性冷淡设计横行,是审美的沦丧和设计的倒退吗?”
绝对不是。这样的风格,体现了时代的发展。甚至可以预言,“性冷淡”的设计风格,还会继续传播并持续很长时间。
如果有一天,我们再次将设计的主导拉回审美,那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?

微信打赏支付宝打赏

感谢您的支持!

文章来源:卡米雷特的小站www.kamilet.cn)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卡米雷特

视觉控&技术控,不断学习中!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