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看待“麦当劳”改名“金拱门”?
这可能是这两天最火的消息之一了,麦当劳(中国)有限公司25日正式更名为金拱门(中国)有限公司。全国各地分公司也一并完成更名。当日,麦当劳(中国)官方微博回应称:本次改名只是证照层面,餐厅名称仍为“麦当劳”不变。

那么本次改名是因何而起,又有何玄机呢?随便谈谈,抛砖引玉,本次从三个角度入手:1.本土化。2.品牌塑造。3.其他。
本土化
本土化是官方给定的更名理由。而麦当劳的本土化进程并不是开始于今天,今年初中信集团联合麦当劳在内的多个企业成立公司,对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进行了收购,并逐步交割,如今麦当劳已经成为特许经营门店。而本次改名的正是这个新公司,而非我们过去知道的麦当劳公司。
是不是本土化牵涉到的问题非常多,其中名称就是很关键的一点。27年来,麦当劳在中国已经成了响当当的品牌,我们并不会在意“麦当劳”这个洋名字是不是有点别扭,就像“肯德基”其实仔细想也并不是很接地气的名字。本次变更公司名称而不变更餐厅名称,就是意味着麦当劳实际并不打算对品牌动刀。
而对公司名称动刀,的确是有本土化的考虑的。麦当劳作为食品企业,下线供应链必将深入生产一线和基层,对基层群众来说“金拱门”相较“麦当劳”更有亲和力,同时原本的“麦当劳”的品牌影响力在这一阶层也不会失去作用,可以说是一手很好的感情牌。肯德基在中国的管理公司叫做百胜餐饮集团,弄弄的本土风味且朗朗上口,但你关心更多的仍然是人家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好不好吃。

品牌塑造
很多网友表示,这个名字虽然本土,可实在俗了一些。正如上面说,餐厅也就是品牌名字不变,你仍然是去吃麦当劳而不是去吃金拱门,正如你吃肯德基而不是吃百胜一样。
然而“金拱门”和麦当劳还是有渊源的,不仅是长得像,而且其实麦当劳被叫做金拱门也不是第一次了,《纽约时报》在一篇社论中就曾用“Golden Arches(即金拱门)”来称呼过麦当劳。可以说如果麦当劳刚进入中国餐厅就用这个名字的话,估计也不会太坏。而在我国,金拱门是不是听起来很喜庆很发财?
单就这次改名事件来说,曝光率也是足足的。微博热搜第一,刷爆朋友圈,各门户网站争相发文,可以说传播覆盖了大多数中产阶级,而官方对此事不紧不慢,坐收渔利——刷一波梗,爆一轮光,收割一波好感,美滋滋。
餐厅都没改名,只要还是那个味道,麦粒会不去吃吗?

其他
还要扯到公司战略问题。
麦当劳公司旗下的品牌并不只有麦当劳餐厅,还有午后浓香咖啡(Aroma Cafe)、Boston Market、Chipotle墨西哥大玉米饼快餐店、Donatos Pizza和Pret a Manger(来自百度百科)。当然以上也都是餐饮业。
我们又要提到百胜,最知名的“肯德基”和“必胜客”两个品牌在中国都很响,然而公众其实不会对他们深究,不少人是不清楚他们背后同属百胜的。而“麦当劳”背后就是“麦当劳”,会影响公司的业务扩大,比如某一天出了“麦当劳重庆小面”,你会不会心理有疙瘩?想想那个“东方既白”,使用新名词进行业务扩张的策略是不是更适宜一些?
麦当劳(中国)高层的大佬们肯定比我们大多数人聪明,后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吧。